?
不斷出臺的中央文件,不斷投產的新廠,不斷涌入的外資……近些年來,中國的集成電路市場一直熱鬧非凡。
先機:得中國者得天下
2012年,半導體行業最熱的一個話題恐怕是日系企業的集體衰落。以2011年“3·11”大地震為轉折點,東芝、瑞薩、索尼等日企占據的市場份額從最高時的52%下跌到15%。2012年2月,全球第三大芯片制造商爾必達宣布破產。有業內人士認為,日系企業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中國市場的重視不足。以2011年全球十大半導體公司為例,美國英特爾、德州儀器,韓國三星、海力士均在中國設有生產線,唯獨日企沒有。
賽迪顧問的統計數據顯示 ,2011年中國大陸地區集成電路市場銷售額為8065億元人民幣,占全球集成電路總市場的51%,而美國的市場僅為552億美元,占比約為20%左右。按照工信部發布的集成電路產業“十二五”規劃預測,2015年,國內集成電路市場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這意味著未來幾年中國集成電路市場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穩居世界第一。
中國已經成為了集成電路的主戰場,得中國者得天下。
最大的市場意味著最激烈的競爭,其中已經占據世界半導體市場頭把交椅的韓系企業表現最為搶眼。2012年4月10日,韓國三星電子一期投資70億美元的存儲芯片項目正式落戶西安,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電子信息行業最大的外商投資項目。早在2006年,為搶占市場先機,韓國海力士聯合意法半導體投資20億美元,在無錫建設了當時國內最先進的12英寸生產線。而最近幾年,美國半導體巨頭英特爾、德州儀器也紛紛在大連、成都設廠。
在國外同行“逐鹿中原”的時候,一批國內龍頭公司的表現也十分搶眼。以IC設計業為例,2011年國內前10大IC設計公司入圍底數已近1億美元,華為海思半導體銷售收入超過10億美元,展訊實現銷售收入約43億元,同比增長超過70%。而制造領域的中芯國際,自2000年成立后發展迅猛,目前已成長為中國大陸規模最大、世界排名第四的晶片代工企業。
危機:中國企業被動追趕
伴隨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高歌猛進的是一組人觸目驚心的數據。2011年集成電路進口金額高達1702億美元,繼續位居國內進口數額最大的產品,而國內產品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尚不足20%。
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的代差也十分明顯。2010年,我國500多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銷售收入總和僅為全球第一大設計企業高通公司的一半左右。即使風頭最勁的中芯國際,其年銷售額也僅為全球第一大集成電路制造商臺積電的1/10~1/12。
從原材料、技術、人才到市場,半導體行業的競爭已經高度國際化,后發的中國企業一直處于被動的追趕局面。而集成電路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應用范圍覆蓋了軍工、民用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另外,隨著中國邁入信息社會,信息的輸入、運算、輸出、存儲都必須依靠集成電路來完成,集成電路與國家信息安全緊密相連。
轉機:上升為國家戰略
因此,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電路產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將集成電路裝備納入重大專項。重大專項是為了實現國家目標,通過核心技術突破和資源集成,在一定時限內完成的重大戰略產品、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工程。
來自國家的支持發力于2000年。2000年,國務院發布了18號文,加大對芯片業的扶持力度,是當時所有行業中最優惠的扶持政策。18號文的出臺直接催生了集成電路的第一次發展浪潮。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數據,我國半導體產業規模從2002年的561.6億元猛增到2011年的2814.31億元,年均增長19.61%。其中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從2002年的268.4億元猛增到2011年的1572.2億元,年均增長21.70%,占國內集成電路市場份額從2002年的14.60%上升到2011年的19.49%。
2011年,18號文到期后,國務院又發布了新18號文。新文件提出,對符合條件的集成電路企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項目,以“中央預算”名義給予支持。iSuppli高級分析師顧文軍指出,這為“十二五”期間出臺的國家重點專項和項目給予了資金上的明確指示,把集成電路產業提高到了一個更高的戰略高度。
提高產業競爭力,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電路產業,這是中央文件背后的愿景。然而按照工信部發布的《集成電路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的目標,到2015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也僅能滿足國內不到30%的市場需求。
這注定是一條漫長的追趕道路。